首页 > 安博体育官网app > 品种枫树

品种枫树

嘀哩嘀哩!一起解锁国科大植物百科书!

苗木详情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普宣讲团(以下简称“科普宣讲团”),以直播、讲座、植物挂牌、植物认知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在这里,有一群来自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动物学和生物与医药等专业,拥有相同爱好的国科大青年人。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科普活动上,将所爱之物变成与人分享快乐之事,在科普植物知识的同时,探索着科普背后的意义。

  国科大校园里盛开过这么多樱花,为什么没有结出甜甜的樱桃?外观相同却雌雄异株的花木该怎样区分其性别?你知道校园随处可见的草地里,长着许多可食用的野菜和药材吗?了解这些知识又有怎样的意义?跟着科普宣讲团,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进入科普宣讲团活动群,“半夏”“榕小蜂”“地黄”“白蜡”“报春”“喜树”“狒狒”……一系列以动植物为名字的群名备注映入眼帘,每位科普宣讲团成员都选取了一种动植物名作为自己的自然代称。

  “这种植物是什么?为何需要以这种植物作为自己的自然代称?我应该选取什么动植物作为自己的自然代称呢?”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话题融入到活动讨论之中,每个自然代称的背后或许就有与之相关的一段故事。

  因和本名含义相近而取自然名为“报春”的科普宣讲团成员、国科大2020级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生曾商春,在群里和充满好奇的同学交流起了相关植物信息。“科普活动,最好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当大家对此产生兴趣之后,他们自己或许就会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知识。”

  2021年春季学期期间,科普宣讲团举行了“胜日寻芳”校园植物导赏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学跟随有着特殊动植物“艺名”的科普宣讲团成员的步伐,沿着不同的校园路线对“相见却不相识”的校园植物展开系统性认知。

  从花叶到果实,从外观到结构,科普宣讲团成员时不时掏出工具剪刀剖开部分植物枝条以更细致地展示。“你们可以看到校园内的樱花,有的慢慢的开始结果了,有的却正在盛开。根据花期我们大家可以最直观地分辨出他们分属早樱与晚樱。”随着科普宣讲团成员的解释,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掏出手机依次拍照记录,更有人刷刷地记着笔记。

  校园樱花树上结满樱桃,这也许是许多同学幻想过的场景。不过国科大校园里的这两类樱花都是人工育种选培出的观赏性樱花,结出的果子虽能吃,但小而涩。

  面对同学的疑问,科普宣讲团成员、国科大2020级植物学专业硕士生郭昌安似乎早有预料,“雁栖湖校区观景台附近倒是有比较好吃的欧洲甜樱桃,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就能看到。”听到这儿,同学们似乎对接下来的讲解抱有更大的期待。

  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类似情形的郭昌安认为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人类从原始到现代,个人从小到大,当面对一种未知植物或者果实时,脑袋里的第一反应总是能不能吃,“这包含着人类最为朴素的好奇心。”

  面对各种未曾听闻的草木,如金银忍冬、鸡树条、苦荬菜、冬青卫矛等,“能不能吃”与“为什么取这一个名字”是同学们提出过的最多疑问。对一些非植物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能分辨出植物的食用性就是一种很大的收获,比如名字里带“菜”的一般都可食用。也有同学在科普宣讲团成员的建议下亲尝了诸如丁香一类的植物,让味觉得到了“满足”。

  为了做好科普,科普宣讲团成员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名牌以展示植物的基础信息,其中包含植物中文名、学名、科属信息、地理分布、花果期以及基本形态特征等,其上还附信息二维码,方便同学们查询植物更加具体的信息。

  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科普宣讲团成员们基本都能提供解答。由于活动路径中遇见的植物是随机的,成员们几乎要熟记校园内所有植物的信息,而并非某些特定的植物,“不然被问住就尴尬了。”

  认识植物是博物学的内容,“这个学科是自带博学光环的,只需要去掉中间的那个‘物’就行。”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可以通过对身边物种的辨认得以展现,也能体现出一个人观察、记忆的技巧和能力。对他们来说,科普宣讲的过程充满收获感与满足感,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参加活动的人里也不乏生态学、农学等有关专业学生。他们会提到一些专业性的问题,科普宣讲团成员也能与之在交流的过程中互有所获。

  “要是以后能加上诸如植树一类的实践活动就更棒了。”国科大2020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汪丁对活动很有大的期待。他贴身携带笔记本,在活动过程中记下了满满的知识点。对于他来说,跟随科普宣讲团成员一路走来认识的许多植物,都是在课程学习里所没有的内容,“这能拓宽我的知识面,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每次活动后,不少同学表示想加入科普宣讲团,这也许就是科普活动的魅力所在。

  科普宣讲团成员专业不完全一样,但相同的爱好促使他们聚到一起,也因此有了相同的目标。生命科学学院此前已连续3年举办过植物认知等相关科普活动,学院里也有很多人喜欢与之相关的工作。

  “后来大家认为我们该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更深入地开展科普工作。”于是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洁婷的支持下,科普宣讲团便于2020年在学院学术部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回想起团队成立的初衷,科普宣讲团团长、国科大2020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杨晶嘴角总挂着微笑。由于以前有过科普宣讲经验,本想去学生会工作的她在老师与同学的支持下成为科普宣讲团组织者,没想到团队一经成立便吸纳了20多名骨干成员。

  “大家都很团结,我们一起讨论活动的形式,相处得非常融洽。”采取怎样的形式让去参加了的同学更好地接受科普的知识,这是成员们经常讨论的问题,因为科普和科研不一样,科普应该更深入浅出地让普通大众都能听懂。

  科普宣讲团成员对自然界的热爱总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来。“每当看到一种植物,我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它的科属和亲疏种类等。”科普宣讲团成员、国科大2020级植物学专业硕士生刘艺峰小时候待在农村的时间很多,有很多机会与自然亲密接触,从小就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学学习植物学过后,他所看到的世界就跟以前很不一样。为此,他还参加过专业的植物鉴定培训班,以求目之所及,皆是亲切熟悉之感。

  “学习植物认知感觉很新鲜”,科普宣讲团成员、国科大2020级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生颉可通过一些学习后惊奇地发现,书上从名称上看很陌生稀少的一些植物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他曾因对植物特性不了解而做过特别的糗事。小时候在他外婆家附近有一片地黄,那时候只是听自己表姐说尝起来很甜,他便用了一下午时间把那一片的地黄吃光了,这也导致之后两年地里再也没有重新长出过。“后来学习植物认知我才知道当初吃的原来是地黄。”这也是他将自己的自然代称选择为“地黄”的原因,以提醒自己“这是我人生中由于无知造成的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生态灭绝’!”

  科普宣讲团里也有部分成员原本所学与动植物毫无关联。科普宣讲团副团长、国科大2020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陈卓到了大学才发现了自己对自然的兴趣,在已经取得国外知名大学留学offer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了金融专业,转向对生命科学进行探索。凭借其他人很难来想象的执着与毅力,“三跨”考研,最终被国科大录取。

  “怀着好意劝我谨慎的人很多,我也知道理想与现实差异巨大。转专业也许以后会后悔,可是不转专业一定会成为自己一生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趁着年轻勇敢试错,勇敢追梦。”在陈卓看来,勇敢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应该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总是做着普世价值观里正确的事,却常在这种不断的自我修正中达成另一种偏离。”

  作出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兴起,陈卓对自身的未来也有着清晰的规划。她想从事自然教育方面的工作,希望将来的孩子们能放下手里的电子科技类产品,亲近自然,学会探索与倾听。她认为科普是很重要的事业,“当你对自然了解得越多,你就会对此愈加热爱。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传播。”

  学习动植物学常常需要到野外采集标本,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未知的艰辛与危险。顶着不好的天气依然出野外,遇毒虫蛇蚁等皆是常态。科普宣讲团成员、国科大2020级植物学专业直博生李波卡就有几次在野外偶遇牦牛并被牦牛跟追的惊险经历。在北方草原上长期放养的大型牦牛,一般体内比较缺盐,看到人后它会以为是来给他喂盐的,会径直向人冲来,“当你弄不清楚它的意图时只能且观且退,有时隔得太近只能撒丫子就跑了。”而这并不能阻挡李波卡探索自然的脚步。

  李波卡喜欢摄影,更喜欢给各种植物拍照,也正是在学习对各种植物照片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探索自然的背后充满艰辛,但成员之间携手共进却又让这样的一个过程乐趣横生。在植物、鸟类、昆虫、岩石等研究方向各有所长的成员往往会一起赏花、摄影、采集标本,各自发挥所学,在游玩之中进行一次次的学术交流。

  这不仅是现场同学们怀揣着的疑问,也是科普宣讲团成员们在兴趣之外所思索的问题。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遗传、进化等。目的是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让植物在食用、药用、观赏等各方面为人类提供更多资源。“其实现在学习植物认知对搞研究、发论文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大家为科普所做的工作几乎全凭内心的热爱,因为如今只一定要通过植物名称以及基因检测就可明确地知道其亲缘关系,分类学家甚至只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对比就可对植物有定性的了解。

  “但科普总得有人去做!”科普宣讲团成员、国科大2020级植物学专业硕士生刘菲菲对此坚定不移。现如今社会上时常听见有人倡导保护动物,但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口号却鲜有人提及。或许植物的静态属性让本身作为动物的人类无法感同身受,“但植物作为最‘底层’的生产者,其存亡沿着食物链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在我国南方存在着许多偷挖珍惜植物的例子,除了必要的食用性植物,大众对于植物的保护意识实在太过薄弱。

  科普宣讲团被作为一个联系各个与自然相关的研究所和公众的实践平台去建设。“对于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来说,提升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就从最简单的植物认知活动去做。”在背后一直支持团队工作的王洁婷认为,青年学子很有必要在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意识与科学实践能力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做有担当的科研人。

  青年宣言片《后浪》里,对当代青年有过这样一些描述:“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最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能将所学变成所爱,或为了所爱能有所学,最终将自身所学变成众人所爱,这或许是对坚持科普的国科大学子们所作出的最好诠释。

  欢迎UCASer扫码进入微信活动群,后续活动通知、报名表、活动路线和讲解信息将在群内发布。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活动就可以获得精美纪念品,完整参加活动更有植物周边小礼品相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