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博体育app入口 > 市场行情

小小花椒树 致富大产业!【中央、省级媒体】点赞云南昭通(合集)

  截至2024年底,全市花椒种植规模从10年前的53万亩发展到160万亩,2025年7月31日,昭通市花椒产业高水平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在昭阳区举行,签约项目14个,涵盖产业项目、产品流通、订单农业等领域,协议引资突破40亿元。

  为做好宣传工作,点对点邀请中央和省级媒体到昭通采访报道,并依托市融媒体中心报道,主动推送给未到昭通的媒体,确保宣传有深度、有广度和有力度,形成合力。据不完全统计,推介会期间,全网刊发相关稿件1100余篇次,其中中央、省级主要媒体180余篇次,总阅读量超1000万+。此外,人民网云南频道微博发博6篇,被各级媒体和政务微博纷纷转载推送,话题#昭通花椒香飘万里#阅读量超120万+。

  盛夏七月,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小寨镇的山坡地头,浓浓的麻香味扑鼻而来。绿油油的青花椒挂满枝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昭示着昭通市的花椒进入采摘季。

  在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海拔1650米的山上散落着五百多户人家,房前屋后的花椒树枝繁叶茂,花椒粒粒饱满。椒农们抢抓农时采摘花椒,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花椒产业是昭通市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昭通市采取“党组织+合作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全市花椒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截至2024年,全市花椒种植培养面积160万亩,干花椒产量8.13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花椒产区60余万名群众的持续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7月31日,云南省昭通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在昭通市昭阳区举行,来自省内外40余家高校、院所、农业部门、涉农企业的代表及花椒产业协会参加会议。此次招商推介会共签约项目14个,涵盖产业项目、产品流通、订单农业等领域,协议引资突破40亿元。

  昭通是全国重要的花椒主产区之一,通过一体化推进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制、市场推广、标准制定,小小花椒树已成为当地促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截至2024年底,全市花椒种植规模从10年前的53万亩发展到160万亩,青花椒产量达到8.1万吨、占全国的1/4,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带动16万户椒农实现户均收益2.8万元。

  本次活动中,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昭通花椒产业宣传片,花椒产业领域专家积极建言献策,花椒行业农业企业组织座谈交流等,共话昭通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共享昭通农业产业发展新机遇。

  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上,昭通市重点推介了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这六大高原绿色产业,11县(市、区)分别作农特产品主题推介。此次推介会签约的14个项目涵盖中药材国际交易中心、花椒精油提炼、核桃智能加工、智慧物流网络,以及花椒、苹果、竹笋、蔬菜等农产品订单项目。

  当天,还举行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昭通青花椒基地”“昭通市花椒产业研究院”授牌仪式,并向6名花椒产业专家颁发了聘书。

  8月1日,西南地区最大的青花椒集散中心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正式开园。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全国约85%的青花椒在此集散,2024年交易额突破40亿元,已成为西南地区青花椒价格的重要风向标。产业园涵盖花椒收购、加工、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等业务,着力打造信息发布、精深加工、大数据收集的全产业链复合型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吸引云南、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山东、重庆等地300余家收购商进驻,每天花椒交易量达20万斤,两万立方米的冷库已收储花椒3000吨。

  开园当天,鲁甸县还举办了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各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花椒调味品、花椒护肤品、花椒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产品。

  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的建成开园,是昭通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该园区的投入运营,将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提升昭通花椒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时下,正值花椒采收季。7月29日凌晨5点,记者走进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茨院乡的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园区内的3500平方米惠民交易大厅内人来人往,花椒交易正酣。

  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全国约85%的青花椒在此集散,2024年交易额突破4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青花椒价格风向标。

  7月29日凌晨5点多,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交易大厅内人头攒动。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供图

  2024年,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昭通市在原三力丰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基础上升级建设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产业园涵盖花椒收购、加工、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等业务,打造信息发布、精深加工、大数据收集的全产业链复合型产业集群。

  7月29日凌晨5点多,在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内,正在进行花椒交易。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供图

  云南砚池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治兵介绍,目前园区每天花椒交易量达20万斤,预计到8月中旬将突破50万斤,两万立方的冷库已经收储花椒3000吨。“市场还将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袋花椒都有唯一‘身份证’,记录着种植户、采摘时间、检测数据。”

  目前,产业园已吸引了来自云南、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山东、重庆等花椒主产区的300余家收购商进驻。

  在乌蒙山脉深处,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的干热河谷地带,一场关于“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上演。从2000多年前的祭祀圣物到如今香麻天下的“调味之王”,从野生灌木到百亿级产业链,云南昭通花椒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传统与科技交融的产业发展之路。

  截至2024年,昭通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占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的35%;干花椒产量达8.13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带动16万户60万人,已成为云南省花椒产业第一大市。跟随昭通青花椒的麻香,感受一场专属昭通花椒的产业发展旅程。

  昭通青花椒被誉为花椒中的上品,麻味纯正、清香四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与现代交织下,先进科技深度赋能,昭通花椒产业焕发新生。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基因密码破译,“鲁青1号”等良种亩产提升30%。依托各大科研机构、院校、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和乡土能人的持续改良,昭通青花椒共认定了7个良种在全市推广种植。经抽样送云南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昭通青花椒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同类花椒。

  在昭通市鲁甸县小寨镇大坪村的花椒林里,62岁的阮忠山正在采摘花椒。这位退伍老兵、老党员,用15年时间将一片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过去花椒树浑身是刺,采摘时工人一天只能收20斤,现在我们培育的‘鲁青无刺1号’,刺少且随枝干生长自然退化,采收效率提高了3倍。”阮忠山摘下一串饱满的青花椒,麻香扑鼻而来。

  作为鲁甸县小雨点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阮忠山首创的“党支部+基地+合作社”模式,让1200亩花椒林实现了“四统一”管理:统一从云南省农科院引进良种,统一采用“换枝结椒”修剪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通过砚池山交易中心对接海底捞、老干妈等企业,实现花椒收购价格较散户种植提高20%。2024年,合作社花椒总产量达180吨,总产值突破65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

  在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巧家县国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登国向记者演示“换枝结椒”技术。他手持电动修枝剪,精准地将老化枝干截断,留下45度斜切口:“这样能刺激新梢萌发,使结果枝数量增加3倍,品质更好。”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无人机病虫害监测,合作社的花椒亩产从30公斤跃升至150公斤。

  走进合作社的智能烘烤车间,6台热泵烘干机正将带枝采收的花椒脱水。“传统暴晒会损失30%麻味素,我们采用低温循环烘干,麻度保留率达92%。”张登国展示着检测报告,其产品麻度值达5.8,比普通花椒高2个等级,每斤售价高出8元。2024年,合作社700亩花椒林纯收益突破500万元,带动49户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

  有了良种和精细化的管理,老百姓靠种植花椒供养出了大学生、盖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甜。如今,在科技的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推动下,昭通花椒实现了从深山野椒到香麻天下的华丽蜕变。

  在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里,总经理赵孔发正在调试萃取设备。“通过380个大气压和40℃恒温,我们能从花椒中提取出纯度99.8%的精油。”他展示着金黄色的精油样品,“这瓶500毫升的精油,相当于1吨花椒的价值。”

  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将花椒开发出三大类28种产品:从火锅底料、花椒油等传统调味品,到含5%精油的防脱洗发水、抑菌洗手液,再到用于生物医药的花椒酰胺提取物。其自主研发的“花椒比重分离与色选”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花椒附加值提升10倍。2024年,大成农业带动5000户农户参与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占销售额的65%。

  凌晨五点,走进鲁甸县茨院乡的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人群熙攘,麻香四溢,农户早早地在这里交易花椒,这里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

  云南砚池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治兵介绍,园区三百多间厂房已全部入住,每天有20万斤的花椒交易量,预计到8月中旬,花椒日交易量将突破50万斤,两万立方的冷库已经收储花椒3000吨。“市场还将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袋花椒都有唯一‘身份证’,记录着种植户、采摘时间、检测数据。”

  “我们与海底捞签订了年供800吨的长期协议,他们对花椒品质要求很高。”陈治兵指着正在装车的冷链车,“通过‘基地直采+冷链物流’模式,花椒从采摘到上桌仅需48小时。”2024年,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交易额突破4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当之无愧的价格风向标。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右岸,历史上由于开发过早,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然而昭通市金沙江、牛栏江、洛泽河流域海拔400米至1800米的干热河谷地区,却有着种植花椒所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立地条件。花椒树根系分布较广,能较好地固定表层土壤、保持水土。

  在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曾经的地震废墟已被万亩花椒林覆盖。村党总支书记刘铭站在光伏提水灌溉站旁,看着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爬上600米高的山坡:“这套投资2000万元的系统,利用堰塞湖水资源和太阳能,每天可灌溉2000亩花椒林。”

  这套“光伏+提水”工程不仅解决了干旱难题,还使花椒亩产提升30%。更令人惊叹的是,曾经阻碍救援的堰塞湖,如今通过生态修复成为“水利明珠”,为世界堰塞湖灾害治理树立了新典范。2024年,红石岩村花椒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户均收入达6.8万元。

  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形成了独特的“立体生态系统”:林间套种的水果仙人掌固土保水,花椒树冠截留的雨水渗入地下形成天然蓄水池。

  这种“生态银行”模式带来了多重效益:光明村2100户农户中,年收入超10万元的有20户,5万元以上的达1000户;花椒产业带动的加工、物流等就业岗位超5000个;震后重建的“花椒小镇”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鲁甸县做大做强花椒产业,大量的花椒树扎根于土地,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让鲁甸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海拔400米的干热河谷到1800米的山地,昭通花椒用160万亩绿色织就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昭通花椒产业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闯出了一条生态脆弱敏感地区产业发展新路子,增加了国土植被覆盖,实现了昭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颗小小的花椒,既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卫士,也是60万农户的“绿色银行”。

  驱车行驶至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当年地震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散落路边,无声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威严。而旁边的堰塞湖如今水面青蓝如镜,更是变身滋养花椒产业的“生命源泉”,润泽两岸群众。

  村民刘太平家有二十九亩花椒,当天他请了工人过来帮忙,每采摘一斤就有一块钱的收入,工人技术熟练,每人一天能采摘近两百斤。从花椒林采访归来,记者坐在小板凳上拔掉扎进鞋底的花椒树的尖刺,这位庄稼汉子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伸手递来一瓶水。记者才发现他手臂上布满血痕,那是采摘花椒时被划伤的。庄稼汉子自是不在意这些痕迹,他笑着说,花椒树有刺,花椒却能驱寒镇痛,更是村民的摇钱树,盖房,孩子上学,都是靠着这些满身尖刺的花椒树。“只要人勤快,生活就会很美好。”

  和花椒树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的阮忠山,会在人生低谷时走进自家的花椒林,出来后又是满身干劲。这位算细账的“老把式”说,土地不会辜负人,花椒成就了自己,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花椒聚了人心,富了“口袋”,美了生活。

  作为当年巧家受灾最严重的红石岩村,这个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的村子早已涅槃重生。正是像刘太平这样坚韧朴实的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让花椒绿满山坡,在废墟之上建起美丽乡村。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是对生活和命运的回应——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花椒牙膏听过吗?用花椒牙膏刷牙是一种什么体验?据体验者反馈,“用完后特别清爽,有一种淡淡的花椒味。”

  昭通是全国重要的青花椒产区,花椒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链不断延伸。除了牙膏,花椒还被做成花椒香水、花椒精油、花椒身体乳等产品。花椒中的活性成分被有效利用,日常作为调味品的花椒正创造着更多可能。

  7月31日,昭通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在昭阳区举行,来自云南省内外的40余家高校、院所、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及花椒产业协会参加会议。此次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14个,涵盖产业项目、产品流通、订单农业等领域,协议引资突破40亿元。

  昭通是全国重要的花椒主产区之一,通过一体推进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标准制定,小小花椒已成为当地促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截至2024年底,昭通市花椒种植面积达160万亩,青花椒产量达8.1万吨,产业总产值达150亿元。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介绍,昭通花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千亿元级高原绿色农业”的有力支撑。当前,昭通市正深入实施基地提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四大工程”,全面搭建现代加工、研发创新等“五大平台”,加快建设“立足西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级花椒集散中心。

  当天,推介会现场还举行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昭通青花椒基地”“昭通市花椒产业研究院”授牌仪式,向6名花椒产业专家颁发聘书,向昭通高速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此外,与会人员还到鲁甸县、昭阳区实地了解花椒种植、精深加工、交易市场、产品流通等情况。

  7月31日,云南省昭通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在昭阳区举行,省市政府部门代表、国内专家及知名企业负责人共同见证小小花椒树如何成为致富大产业,共谋昭通高原农特产业发展大计。

  昭通作为中国花椒原产地之一,拥有延绵千年的栽培历史。据专家考证,早在1000多年以前,在昭通境内的牛栏江、金沙江流域已普遍生长野生花椒。明清时鲁甸县形成的“花椒会”,吸引陕、川、渝客商云集。在特有高原气候和土壤滋养下,如今,通过不断改良品种、精心栽培、推广种植,昭通花椒形成椒皮厚、麻味正、香味久的独特品质,成为“海底捞”“老干妈”等企业的首选原料,年订单采购量超3万吨。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现场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花椒种植规模达160万亩,较十年前增长2倍;青花椒年产量8.1万吨,总产值突破150亿元。目前昭通已建成中国最大青花椒集散地——中国·西南国际花椒产业园,开发出青花椒精油、固发营养油等全产业链产品。

  据了解,昭通市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扩大“花椒贷”特色信贷产品规模,实施基地提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4大工程,搭建现代加工、研发创新、产销对接、品牌推广、仓储物流5大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花椒集散中心。

  7月31日,云南昭通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举行,高校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围绕花椒种植、精深加工及产业升级展开深入探讨。

  据介绍,昭通是我国花椒原产地之一,有千年花椒生长栽培史。当前,昭通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花椒产区,小小花椒树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大产业。近10年来,昭通市坚持把花椒产业作为促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一体推进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标准制定,推出青花椒精油、花椒固发营养油等全产业链产品。截至去年底,昭通市花椒种植规模从10年前的53万亩发展到160万亩,青花椒产量从3.1万吨增至8.1万吨,总产值从11.6亿元增加到150亿元,椒农从2.3万户增加到16万户,户均收益从0.5万元提升至2.8万元。

  会上,专家聚焦花椒产业的趋势和创新应用作报告,分析了产业现状,对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控、产业标准化等方面提出建议,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延伸、区域品牌打造、市场知名度提升等方面作交流;相关企业围绕花椒产业市场发展及联农带农、促农增收作发言;昭通各县市区围绕农特产业作推介。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昭通花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千亿元级高原绿色农业的有力支撑。未来,昭通市将继续把花椒产业作为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绿色农业”的重要支撑,实施基地提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四大工程”,搭建现代加工、研发创新、产销对接、品牌推广、仓储物流“五大平台”,加快建设立足西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级花椒集散中心。

  7月31日,昭通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在昭阳区召开,吸引了省内外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及花椒产业协会参与。会上签约14个项目,涉及产业发展、产品流通、订单农业等领域,协议引资超40亿元。

  作为全国重要花椒主产区,昭通通过统筹推进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及标准制定,让小小花椒成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截至2024年底,全市花椒种植面积达160万亩,青花椒产量8.1万吨,产业总产值150亿元。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当地花椒产业潜力巨大,已成为“千亿元级高原绿色农业”的重要支撑。目前,昭通正深入实施基地提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四大工程”,搭建现代加工、研发创新等“五大平台”,加速建设“立足西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级花椒集散中心。

  当日,推介会现场还举行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昭通青花椒基地”“昭通市花椒产业研究院”授牌仪式,为6名花椒产业专家颁发聘书,并向昭通高速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此外,与会人员还赴鲁甸县、昭阳区,实地考察花椒种植、精深加工、交易市场及产品流通等情况。

  作为中国花椒原产地之一,云南昭通拥有千年花椒生长栽培历史。早在1000多年前,牛栏江、关河、金沙江东岸就广泛生长着野生花椒。明清时期,鲁甸县牛栏江流域的“花椒会”吸引陕、川、渝等地客商,鲁甸青花椒经五尺道出滇入川,成为川菜重要调料,声名远扬。

  土地承包到户后,昭通人民不断改良花椒品种,并在金沙江、牛栏江、洛泽河等干热河谷区域推广种植。经过精心培育,昭通花椒凭借“椒皮厚、麻味正、香味久”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海底捞”“老干妈”等企业的首选原料,每年订单采购量超3万余吨。

  目前,昭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花椒主产区。十年来,昭通市将花椒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柱,推进“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标准制定”一体化发展。不仅建成中国最大的青花椒集散地——中国•西南国际花椒产业园,还推出青花椒精油、花椒固发营养油等全产业链产品,制定《青花椒》《日化用青花椒精油》2项行业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昭通市花椒种植规模从10年前的53万亩扩大至160万亩,青花椒产量从3.1万吨增至8.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总产值从11.6亿元跃升至150亿元,椒农数量从2.3万户增加到16万户,户均收益从0.5万元提升至2.8万元。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昭通花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千亿元级高原绿色农业”的有力支撑。当前,昭通正努力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

  未来,昭通市将继续把花椒产业作为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绿色农业”的重要支撑,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花椒贷”特色信贷产品规模,实施基地提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四大工程”,搭建现代加工、研发创新、产销对接、品牌推广、仓储物流“五大平台”,加快建设“立足西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级花椒集散中心。

  昭通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31日在该市昭阳区举行,40余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以“椒”会友,共叙情谊、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会议现场签约项目14个,招商引资逾40亿元。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亦为中国花椒原产地之一,拥有千年栽培历史。其花椒以“椒皮厚、麻味正、香味久”的特点广受消费者青睐。

  历经多年发展,昭通市“小小花椒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大产业”。截至2024年底,全市花椒种植面积达160万亩,较十年前增长近三倍;青花椒产量达8.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产业总产值攀升至150亿元。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致辞称,昭通花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千亿元级高原绿色农业”的有力支撑。当前,该市正深入实施基地提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四大工程”,全面搭建现代加工、研发创新等“五大平台”,加快建设“立足西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级花椒集散中心。“希望以此为契机,与各界携手并进,共同续写万里飘香的绵绵‘椒’情。”

  “目前昭通花椒以销售原料为主,相关产品加工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花椒资源开展产业提质增效相关技术研发势在必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锋伦表示,可从青花椒提取物调味品、日化产品、除螨产品等方面创新,提升青花椒的开发利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魏安智则建议,从稳定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加强技术培训、培育知名品牌等方面着手全方位提升昭通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场,昭通市成功签约产品流通、订单农业等领域项目14个,招商引资额突破40亿元。

  当日,还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昭通青花椒基地”和“昭通市花椒产业研究院”授牌仪式。

  在云贵高原东北角的云南省昭通市的花椒不仅承载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更在新时代谱写着产业富民的华章。2024年,昭通的花椒产值突破150亿元,覆盖6县(区)60余万群众。这颗曾隐匿于山野的“元珠”,如何蜕变为驱动一方振兴的“致富宝”?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

  昭通的花椒故事,是一部从莽莽群山走向广阔天地的史诗。在牛栏江、关河和金沙江南岸的崇山峻岭间,野生“狗屎椒”的顽强生长,默默诉说着这里作为花椒原产地的古老身份。早在千年前,智慧的昭通先民便开始了青花椒的驯化栽培。

  明清时期,鲁甸牛栏江畔一年一度的“花椒会”,已是声名远播的商贸盛事。陕川渝客商沿着险峻的五尺道纷至沓来,将昭通青花椒带出滇境,使之成为川菜不可或缺的灵魂调料,“调味品之王”的美誉自此响彻天府,远播神州。1920年,以梭山青花椒为代表的鲁甸青花椒,参加云南省物产品评试会获得二等奖,为昭通花椒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历史背书。

  历史的积淀,为昭通花椒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品质基因。其“麻味纯正、清香四溢”的独特风味,得益于昭通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金沙江、牛栏江、洛泽河等干热河谷流域,海拔400米至1800米的向阳坡地,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和独特的水土条件,共同造就了昭通青花椒颗粒饱满、油分充足、香气浓郁、麻感醇厚的上乘品质。

  为推动产业升级,花椒产业被昭通市委、市政府纳入全市重点打造的“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版图,上升为助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支撑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一场围绕花椒产业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拉开帷幕:

  创新构建“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党组织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统筹协调资源;合作社组织农户实现生产标准化;龙头企业专注市场开拓与精深加工;基地提供示范样板;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订单种植等方式紧密嵌入产业链。这种高度的组织化,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产销脱节的局面,凝聚起产业发展的磅礴合力。彝良县通过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强力推动全县50万亩花椒基地的标准化建设,投产率高达95%,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昭通组建了产学研一体的昭通青花椒产业研究院,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针对传统花椒树“高大难采”的痛点,成功研发并推广“青花椒换枝结椒”“高枝换头”等矮化丰产技术,显著降低采摘难度和成本,提升产量与品质。在巧家县大寨镇海口社区猫猫箐,昔日的“高大难采”已变为“触手可及”。村民张登国一边娴熟地修剪新芽,一边欣喜地展望:“剪掉新芽,花椒才饱满。今年风调雨顺,收成肯定好。”技术的革新让椒树变矮了,乡亲们的收入却实实在在地增高了。全市建立了完善的市、县、乡、农户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每年开展大量技术培训,持续实施花椒提质增效工程(每年5万亩以上),并制定了8项地方标准,认定了“永青”“巧青”等11个良种。彝良县角奎街道拖脚村通过低效椒林改造,单株产量跃升至13.5公斤,亩产值达0.8万元,科技的力量令人惊叹。

  品质是根基,品牌则是通行证。昭通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矩阵。“鲁甸青花椒”“溪洛渡花椒”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牛栏江”“椒原堂”“梭山”“三川半”等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其中“三川半”“牛栏江”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鲁甸、永善青花椒在第十四届中国农交会、第十届昆明泛亚农博会上斩获金奖、银奖,“调味品之王”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这些品牌不仅承载着昭通花椒的卓越品质,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溢价空间,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

  突破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局限,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是昭通花椒产业升级的关键密码。以鲁甸花椒生物科技产业园和融兴·昭通特色产品(花椒)市场为核心,着力构建全国一流的青花椒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园和商贸集散中心。本地企业积极研发,推出花椒油、花椒火锅底料、花椒调味料等食品,并大胆跨界,开发出花椒洗发水、花椒足浴包等日化、保健产品,甚至利用花椒树枝干制作精美树雕工艺品,形成了调味品、日用品、保健品、工艺品4大系列25个主打产品。鲁甸兰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产业链延伸的佼佼者。该公司采用“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模式,建立核心花椒基地,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2元/斤的价格收购椒农产品,直接惠及9000多户农户。其主营的花椒火锅底料、酱料、鲜味料等“兰跃”系列产品,凭借绿色健康优势,线上线下齐发力,合作渠道商超万家,2024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多地。

  昭通发展花椒产业,不仅着眼于经济效益,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和民生情怀。金沙江、牛栏江等干热河谷区域,生态本底脆弱敏感,曾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之地。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花椒产业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结合点。

  相继出台《关于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加快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整合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涉农扶贫、东西协作、金融信贷等多方资金,高位推动花椒产业向组织化、规范化、设施化、有机化阔步迈进。在缺乏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区域,花椒树成为涵养水土、绿化荒山的生态卫士。漫山遍野的花椒林,有效增加了国土植被覆盖,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让昔日的生态敏感脆弱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在这里实现了和谐共振。

  产业兴,则乡村兴;百姓富,则根基固。昭通花椒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山区群众铺就了一条稳定持续的增收致富路。

  规模效应凸显。目前全市花椒基地稳定在160万亩(投产145万亩),覆盖6个县(区)37个乡镇,惠及16万户60余万群众,成为全省当之无愧的花椒产业第一大市。

  经济效益跃升。2024年,全市干花椒产量达8.13万吨,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关,较2023年增产1.13万吨,增值超50亿元。这150亿元,如涓涓细流汇入千家万户,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云南砚池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西南最大的青花椒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额已达35亿元,并正携手外地企业打造年交易加工产值超百亿的产业新地标。

  经营主体壮大。全市现有花椒加工企业7家(含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鲁甸县更于2020年成功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花椒)特色县。

  从山野间的野生“狗屎椒”到产值超150亿元的“致富宝”,昭通花椒的千年蝶变,其产业密码清晰可辨:是大自然赐予的独特风土,是穿越时空的厚重积淀,更是昭通人民在新时代以组织化凝聚合力、以科技驱动创新、以品牌赢得市场、以链条激活潜能、以绿富同兴践行使命的生动实践。

  当彝良的山间椒香弥漫、巧家的矮化新树挂满果实、鲁甸的加工流水线日夜不息,当“牛栏江”“椒原堂”的商标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当60万群众因椒而富、因椒而安——昭通花椒的故事,已然超越了一株植物的经济价值,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敏感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绿色崛起的典范样本。这颗“元珠”散发的,是千年传承的馥郁芬芳,更是照亮共富未来的产业之光。

  《云南新闻联播》8月3日播出新闻《昭通举行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农特产品招商引资推介》

  8月1日,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开园仪式在鲁甸县举行,标志着昭通市花椒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产业园涵盖花椒收购、加工、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等业务,着力打造信息发布、精深加工、大数据收集的全产业链复合型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吸引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山东、重庆等地300余家收购商进驻,每天花椒交易量达10万公斤,2万立方米的冷库已收储花椒3000吨。

  开园仪式上,鲁甸县举办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展示鲁甸县农特产品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资源和力量参与,共同推动花椒产业及相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展示区,各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花椒调味品、花椒护肤品、花椒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产品,品类丰富、琳琅满目,吸引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

  7月31日,昭通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在昭阳区举行,来自省内外的40余家高校、院所、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及花椒产业协会参加会议。此次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14个,涵盖产业项目、产品流通、订单农业等领域,协议引资突破40亿元。

  昭通是全国重要的花椒主产区之一,通过一体推进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标准制定,小小花椒树已成为当地促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截至2024年底,全市花椒种植规模从10年前的53万亩发展到160万亩,青花椒产量达到8.1万吨、占全国的1/4,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带动16万户椒农实现户均收益2.8万元。

  为进一步促进花椒产业提质增效,昭通市举行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采取观看昭通花椒产业宣传片、举行昭通农特产品推介会、花椒产业领域专家建言献策、花椒行业农业企业座谈交流等方式,共话昭通花椒产业发展前途,共享昭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上,昭通市重点推介了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六大高原绿色产业”的品质优势和发展前景,昭通11县(市、区)分别作农特产品主题推介。此次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14个、协议引资突破40亿元,包括了昭通中药材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花椒精油提炼、核桃智能初加工、高效数字化智慧物流网络,以及花椒、苹果、竹笋、蔬菜等农产品订单项目。

  当天,还举行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花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昭通青花椒基地”“昭通市花椒产业研究院”授牌仪式,向6名花椒产业专家颁发聘书,向昭通高速物流供应链公司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与会人员到鲁甸县、昭阳区实地了解花椒种植、精深加工、交易市场、产品流通等情况。

  8月1日,中国·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开园仪式在昭通市鲁甸县举行,标志着昭通市花椒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据介绍,砚池山国际花椒产业园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全国约85%的青花椒在此集散,2024年交易额突破40亿元,已成为西南地区青花椒价格的重要风向标。产业园涵盖花椒收购、加工、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等业务,着力打造信息发布、精深加工、大数据收集的全产业链复合型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吸引云南、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山东、重庆等地300余家收购商进驻,每天花椒交易量达20万斤,2万立方米的冷库已收储花椒3000吨。

  开园仪式上,鲁甸县举办了花椒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农特产品招商推介会,展示鲁甸县农特产品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资源和力量参与,共同推动花椒产业及相关产业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展示区,各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花椒调味品、花椒护肤品、花椒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产品,品类丰富、琳琅满目,吸引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

  昭通是全国重要花椒产区之一,2024年全市160万亩花椒实现总产值150亿元。作为昭通花椒主产区之一,鲁甸县花椒种植培养面积达32万亩,“牛栏江”“椒原堂”等青花椒品牌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志,成功开发了花椒油、花椒粉、麻辣酱等系列产品,远销四川、重庆、广东等地。该园区的投入运营,将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提升鲁甸花椒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地方经济高水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文章